技术与政治是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。长期以来,基于政治-行政二分的价值预设,技术致力于管理机构、过程和工具的科学化及其效率改善,而政治则以权力和权利为核心,专注于政府价值和伦理建设,两者相对独立、和谐共处。但是,随着科学管理时代的兴起,大量工商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引入,技术理性和效率目标一度超越政治,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标准,进而引发技术与政治、民主与效率等的争议和冲突。
作为一项源起于企业生产管理的技术创新,ISO9000质量管理试图从系统规范的角度出发,通过严格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和文件,建立相对严苛的层级控制和部门分工的绩效评价体系,达致顾客满意、持续改进和质量优位的管理目标。尽管不乏调和二者矛盾的意图,但是在技术与政治的抵牾中,相关实践却经常陷入诸多的管理悖论中,甚至已影响其应有的制度绩效。
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缘起于激烈的商业竞争。它坚信“产品质量形成于过程之中”,倘若企业能够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,实现严格的过程管理,那么便能达到控制产品质量之目的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美、英等国逐步将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,用以改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质量。
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全面质量,强调政府管理的全面、优质和高效。为此,在治理理念方面,它强调以公民为关注焦点,既要求政府准确识别、理解民众的需求,也要求培养政府工作人员良好的责任、质量和程序意识,时刻与民众保持紧密联系。在行政流程方面,主要是明确部门职责,借助文件控制、记录控制、服务过程控制等多种手段,规范部门间的沟通、协调和衔接机制,促进管理过程的精细化、标准化和程序化。为及时回应不断变化的顾客和管理需求,它也构建起“计划-实施-评价-改善”(PDCA)循环机制,持续改进政府工作流程。在运行规则方面,通过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,完善绩效导向机制、日常工作推进机制、科学评估机制、激励机制等,使政府管理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ISO9000质量标准和绩效要求,努力实现政府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。在绩效评价与问责方面,通过对岗位职责、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的梳理,进一步明晰公职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质量要求,确保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责任落实。同时,借助内部审核、管理评审、社会承诺服务制等手段,在政务公开和公众监督中消除不良“产品”及其潜在风险。
基于这套管理理念和体系,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最终将顾客至上、持续改进和质量优位等理念引入政府管理,进而成为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中的一大亮点。截至2013年6月,我国各认证机构颁发的、经国家认可委认可的、现行有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3895张。从具体实践情况看,相关组织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均有明显进步,公众满意度得到相应提升,对于当地加强法治政府、阳光政府、责任政府、效能政府建设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。例如,笔者在对南方某省直单位调查时发现,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很好地杜绝了管理不当现象的发生,该部门自2008年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以来,没有出现过重大责任事故;在组织满意度测评时,服务对象满意度已接近100%。